《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0 09:55:52
《长城》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长城》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教学反思1

《长城》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同学到过长城,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并不难,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回忆攀登长城的情景,并把有价值的图片和资料带到课堂。果然,同学们带来了照片、纪念品等。看到这些丰富的资料,我引导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长城和自己了解的长城。没想到学生懂的还真多。王喣阳谈到了长城的历史,起于秦始皇,而后历代修筑,现保存较好的多为明代长城;刘喆林讲了长城的历史故事;袁金枢展示了很多有关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有了这些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和展示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反思2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在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的骄傲,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非凡创造力的赞美。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因此,朗读感悟对此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

1、集体朗读,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2、同桌朗读,交流讨论自学提示。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再点名朗读。

4、对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加强朗读。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更难了。通过课堂的观察,我发现: 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教师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同时也适时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如: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从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听见了,学文后学生为祖国,为长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学习,自己也要创造奇迹的思想。

我在教学时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在文中找批注,再回到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情,眼前浮出画面,心中悟出情感,并且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这种教学思路,应当引导体会长城"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要体会到这一点,首先应使学生感受到长城"长"而"高大坚固",接着要让学生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体,而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认识祖国的"世界历史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应当充分让学生理解它的"长"与"高大坚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再介绍长城,再充分阅读,充分理解它的特点的情况下再去体会"奇迹""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离学生也许太久远,学生对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体会很深,我认为有些句子老师需范读。

《长城》教学反思3

内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

【主题词】审视略读教学策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众多原因,便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下面结合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12课《北京的长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粗浅认识。

(一)摆正其地位,重新审视“略读”。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文内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长见识,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其他的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适用的。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于语文课的略读教学。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据“粗放、应用、自主”三原则,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求“简”。

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 ……此处隐藏11614个字……学生通过自读、自问、自悟之后也得出宇航员看到长城这一事实,并结合“神五”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如果我们具备一些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的话,这个谬误便会及时得到纠正。试想一下,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很难分辨,有专家称如果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相当于在2688米外能看到一根头发丝。其实,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这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长城砖》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有二:

一是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同样也是一个挑战。老师二字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而是学生的“领路者”;老师的崇高境界不再是“春蚕”、“蜡烛”,而是“果实累累的常青树”。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制全方位“革命”的课程改革中制胜,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二是置疑是进步之母。如果没有置疑,没有创新,社会无疑是停滞的。多少年前,古人就发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时下教育中盛行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让学生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那种查资料、上网下载等名目繁多的搜集方式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孩子就是未来与希望的象征,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氛围中,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固的“长城”傲视世界之林,才是构成真正称道的资本。长城是伟大的,但长城砖的生产同样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xx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 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 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 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 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2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长城》教学反思(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